400-025-1758
025-51887428
首頁 < < 精益生產中10大工具及7大浪費
2019-12-10
分享
精益生產源于日本豐田公司,在豐田稱為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美國人將之稱為Lean Production(LP),而中國則給了它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精益生產。
精益生產可以理解成,發揮人的價值,運用多種工具識別并消除浪費,推進低成本改善,從而有效提升運營效率的方式方法。
精益生產的工具很多,下面我們來簡單分析下精益生產常用的十大工具。
工具1:七大浪費管控
工具2:生產布局
工具3:快速換模
工具4:全員生產維護
工具5:魚骨圖分析
工具6:5個為什么分析
工具7:防呆法
工具8:作業標準化
工具9:價值流分析
工具10:5S與可視化
一、七大浪費管控
七大浪費是一個源頭工具,其他工具大多著力于七大浪費的消除。
二、生產布局
生產布局通常有四種形式,根據將生產塊狀化分割的工藝布局型,依據產品加工過程進行布局的流水線布局,產品固定、圍繞產品展開的產品固定型(如飛機、大輪船),局部優化的、一人多崗的U型線L型線的單元布局型。布局沒有優劣之分,只要適合產品及工藝特點即可。
產線布局的總體原則
1、追求流動
2、小批量推進
3、最短距離
4、充分利用空間
5、避免倒流與孤島
6、物流暢通
7、局部改善
8、安全與健康
三、快速換模
即如何快速切換模具,或者如何快速切換生產線進行“換產品生產”。“快速切換”的目的也是縮短生產周期。
快速切換的五個步驟:
1、現狀測量
2、內外分離
3、由內轉外
4、減少內部作業
5、減少外部作業
四、全員生產性維護
全員生產性維護(TPM)的首要目標在于提升設備綜合效率,從而減少等待以及不良浪費,同時,減少因設備故障帶來的經濟損失。
TPM強調,不同部門共同分擔維護責任,比如設備部負責新設備驗證、設備改造以及專業維護;而生產部負責基于了解設備基本原理的日常維護,也稱自主維護。
以設備為關注焦點的全員預防性維護,TPM自成系統,其八大支柱含:自主保全、計劃保全、個別改善、品質保全、初期管理、人才育成、事務改善、安全環境保全。
單點課、小集團活動以及小組會議被稱為TPM推進的三大法寶。
五、魚骨圖分析
魚骨圖是常用的質量問題分析工具,具有形象化的特點,易于被基層員工掌握,通過魚骨圖分析,有效解決質量問題,減少不良浪費。
七個要點:
1、問題聚焦
2、分類清晰
3、層層遞進
4、頭腦風暴
5、圈出要因
6、形象呈現
7、落實行動
六、5個為什么分析
5個為什么(5WHY)工具也是問題分析工具,可與魚骨圖配合使用,魚骨圖抓得廣,五個為什么挖得深。
七、防呆法
防呆法是主要防止員工人為錯誤的一種方法,通過防呆法,不僅可以減少不良浪費,其本身也提升了生產效率。
1、斷根原理
2、保險原理
3、自動原理
4、相符原理
5、順序原理
6、復制原理
7、層別原理
8、隔離原理
9、警告原理
10、緩和原理
八、作業標準化
作業關鍵點有三個特征:①關乎作業成敗;②關乎作業安全;③使得更容易作業的方法或順序。
九、價值流分析
價值流旨在從全局性視角,從信息流、物流以及過程數據(過程時間、人數、切換時間、在線庫存、不良率等)三個角度,審視浪費,確定改善機會。價值流注意要點:
1、一定要去現場測量數據。
2、不要將精力放在符號運用上。
3、一般不去研究TAKT時間。
4、必要時應回歸“物與信息流圖”來分析問題。
5、價值流圖分析離不開基礎工具的運用(5S可視化、生產布局、快速切換、浪費消除)。
6、價值流圖是動態的,因此現狀圖應每隔一段時間更新。
十、5S與可視化
5S的作用在于塑造清爽有序、安全舒適的作業環境,減少空間浪費;其間接作用在于塑造高效自律的團隊,為企業構建持續改善的文化。
5S是精益生產的基礎。通過5S活動,建立了一定的改善意識與文化,再去推進如全員生產性維護(TPM)、全面質量管理等活動,將比較容易。
牢記七大浪費,并應用到日常的生產管理活動中至關重要!可以讓工作人員有針對性地快速消除生產現場的浪費,從而讓生產過程更加有價值、更加順暢!
一、搬運的浪費
表現:人員走動過多;需要專門運輸來實現工序間的銜接;過多的運輸。
原因:低效的車間布局、過于龐大的設備、不流暢的生產等。
對策:杜絕孤島式生產,合理緊湊安排工序,讓作業流動起來,形成節拍,從而無需過多運輸!
二、動作的浪費
表現:作業動作不連貫、幅度過大、轉身角度大、彎腰、動作重復或多余等形成浪費。
危害:動作浪費對生產效率、質量以及人員安全都會造成負面影響。
對策:從人機工程學角度,合理運用工業工程手法來進行作業臺布局優化以及作業動作標準化。
三、加工的浪費
表現:加工余量過大、無謂的加工精度、多余的產品功能、重復檢驗包裝等。
原因:自以為是的作業,而不是以客戶價值為導向。
對策:用省略、替代、重組或合并的方法審視現有工序;精準把握客戶需求、優化作業標準以及工序間的銜接。
四、不良的浪費
表現:生產過程產生的不良品。
原因:人工操作不當、工藝設置不當、材料使用不當、質量標準不清等。
對策:①確保作業指導以及檢驗標準是符合產品特性以及客戶需求的。②通過首樣檢驗、巡檢、自檢互檢方式第一時間發現不良;③制定極限樣品以及將檢驗標準可視化,讓員工容易理解標準。④適度運用防呆法進行防錯設置。
五、等待的浪費
表現:人員(以及設備)在等待;或者,有時忙、有時閑的不均衡現象。
原因:①生產線品種切換;②工作量少,便無所事事;③時常缺料,設備閑置;④上工序延誤,下游無事可做;⑤設備發生故障;⑥生產線工序不平衡;⑦不良品返工;⑧制造通知或設計圖未送達。
對策:生產均衡化;快速換模技術的運用;全員生產性防護;多技能工;消除不良浪費;提升供應商水準。
六、制造過多的浪費
表現:過量生產常被視為最大浪費。結果導致庫存、資金的占用以及潛在的報廢風險。過早生產或在線庫存都視為過量生產。
原因:生產管理不自信。
對策:拉動準時化生產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既防止過量生產,同時倒逼員工精準地做好生產計劃、產線平衡以及持續改善。
七、庫存的浪費
表現:企業有大量原材料、在制品以及成品庫存。
危害:庫存在精益中被視為萬惡之源,這是因為如果容忍庫存,就會容忍過量生產,就不會認真改善運輸、動作、加工、不良、等待浪費。
對策:做好前面六大浪費的消除,并適時監控庫存并作為績效考核,庫存問題自然就會得到解決。
七大浪費的消除,其本質是為了縮短從客戶下訂單直至從客戶處收到錢的時間,因而就生產過程而言是極具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