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5-1758
025-51887428
2019-05-29
分享
綠色制造激勵政策淺析及申報程序概述
引言
資源與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全球共識。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成為衡量國家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綠色貿易壁壘也成為一些國家謀求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已建成了門類較為齊全、結構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然而,我國尚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方式,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工業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70%以上,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分別占排放總量的90%、70%和85%。推行綠色制造,是工業轉型升級、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法。在此背景下,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綠色制造相關政策,為綠色制造的實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和體系支撐。
1.綠色制造
綠色制造,又稱環境意識制造,即在保證產品功能、質量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效率的現代制造模式,它借助于各種先進技術使產品在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及回收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不產生環境污染或環境污染最小化,資源利用效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它是人類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現代制造業中的體現。
隨著我國的制造業持續快速地發展,產業的低碳化、集約化、科技化成為了重要的轉型方向。2015年,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明確5項重點工程和9大任務,其中包括了綠色制造重點工程和全面推行綠色制造的重點任務。標志我國將大力推進綠色制造體系的建設。
隨后,在2016年,工信部相繼印發了《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與《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三個文件同時提到到2020年,開發推廣萬種綠色產品、創建1000家綠色示范工廠、創建100家綠色工業園區;除此以外,《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還要求創建百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百家綠色設計中心;《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則提到,到2020年重點行業初步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節能環保服務業產值達到1.8萬億元;同年9月,工信部正式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通知》,明確綠色制造體系的建設內容為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并且再一次提到上述目標,還要求重點行業出臺100項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標準、10-20項綠色工廠標準,建立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標準,同時對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的評價制定了具體的要求。
綠色制造標準體系由綜合基礎、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企業、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和綠色評價與服務七部分構成。其中,綠色產品是綠色工廠的生產結果,綠色工廠是綠色企業的制造單元,綠色工廠和綠色企業是綠色園區的組成部分,綠色供應鏈是貫穿產品、工廠、企業、園區的重要鏈條。
1.1綠色工廠
按照各政策文件要求,優先鼓勵各地區在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機械、汽車、電子信息、輕工、紡織、石化等行業選擇一批基礎好、代表性強的企業開展綠色工廠的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工信部共公布了3批綠色制造體系示范名單,綠色工廠示范數量分別為201家、208家和391家,總數量已達800家,預計在2019年將會完成工信部下達的目標。
1.2綠色產品
工信部對綠色產品的申報制定了綠色設計產品推薦范圍,具體包括了41種產品,并且在2018年,對應出臺了43項產品標準,讓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更有據可依。截至目前,工信部公布的綠色制造體系示范名單中,共有726種產品獲得了綠色設計產品的標識。綠色設計產品的推薦范圍相對較小,距離實現開發推廣萬種綠色產品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
1.3綠色園區
工信部對于綠色園區建設目標是選取一批工業基礎好、基礎設施完善、綠色水平高的園區進行申報,申報重點是以產品制造和能源供給為主要功能、工業增加值占比超過50%、具有法定邊界和范圍、具備統一管理機構的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根據工信部已發布的3批綠色制造體系示范名單數量統計,綠色園區示范名單已達80家,預計2019年將完成工信部提出的創建百家綠色工業園區的目標。
1.4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作為綠色制造體系當中較高標準的示范項目,其示范申報范圍涵蓋汽車、電子電器、通信及大型成套裝備機械等行業中代表性強、影響力大、經營實力雄厚、綠色供應鏈管理基礎好的核心制造企業。需要由行業龍頭企業作為牽頭單位,與供應商、物流商、銷售商、終端用戶等組建聯合體。目前已公布的3批示范名單中,共有50家管理企業成為了綠色供應鏈的示范項目。工信部一直鼓勵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進行節能減排的綠色改造,最終實現全生產鏈達到綠色制造的標準。
2.國家綠色制造政策體系及優惠政策
2.1國家綠色制造政策體系
我國于2015年確立包括“綠色”在內的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并于同年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將“綠色化”納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新五化”。綠色制造是綠色發展的主要載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在2015~2016年密集發布了一系列綠色制造相關政策,體系結構如圖2.1所示。
圖2.1綠色制造政策體系結構
《中國制造2025》在時間軸上要長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綱要》),而《“十三五”規劃綱要》所覆蓋的領域方面則比《中國制造2025》更為廣泛,二者互為支撐;其他相關文件都是上一級文件的支撐,層層落實。
其中,國家工信部在2015-2016年相繼發布了《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和《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形成了國家綠色制造的政策體系的基礎,對綠色制造體系的整體規劃提供了依據和指南。《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第一次提出綠色制造體系的目標與要求,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方向;而《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則是給出了綠色制造體系的內容概述;《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對《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作出了補充。最終,在2016年9月,工信部正式發布其中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通知,不僅進一步對目標進行闡述,并且補充了對各部分內容評價標準的制定要求。具體請看表2-1。(《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是綠色制造體系的內容進行了細致的概述,并未提出具體目標,故不列于下表)
表2-1:工信部發布綠色制造體系基礎政策文件
出臺政策 |
章節 |
相同點 |
不同點 |
2015年5月8日 《中國制造2025》 |
三、戰略任務和重點(五)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
到2020年,開發推廣萬種綠色產品(中國制造沒涉及)。 創建1000 家綠色示范工廠。 創建100 家綠色工業園區。 |
壯大綠色企業 |
2016年7月11日 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 |
三、主要任務(六)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
到2020 年,創建百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百家綠色設計中心,引導企業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 |
|
2016年9月14日 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 |
三、重點任務(四)綠色制造體系構建試點 |
打造綠色供應鏈,到2020 年,在重點行業初步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取得實質性進展。 建設綠色制造服務平臺,到2020 年節能環保服務業產值達到1.8 萬億元。 |
|
2016年9月20日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通知 |
三、建設目標
|
在重點行業出臺100項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標準、10-20項綠色工廠標準,建立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標準,發布綠色制造第三方評價實施規則、程序,制定第三方評價機構管理辦法,遴選一批第三方評價機構,線上綠色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專業化綠色制造服務機構 |
2.2最新相關政策
隨著綠色制造政策體系的深入發展,2018年國家又發布了后續相關的政策文件,綠色制造體系的建設日趨完善。本文將2018年工信部及相關部門發布的政策文件中提及綠色制造體系的內容進行了匯總(詳見表2-2)。
表2-2:2018年工信部及相關部門發布有關綠色制造體系的相關內容
政策文件 |
發布時間 |
相關內容 |
“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評估指南 |
2018.02 |
對國家級示范區創建申報、創建過程和創建成效進行系統性評估的重要依據 |
關于做好2018年工業質量品牌建設工作的通知 |
2018.03 |
落實《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研制并發布亮橙色建材產品評價標準,開展全國統一的亮橙色建材標準、認證和標識工作 |
關于發布2018年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工作指南的通知 |
2018.05 |
重點在機械、電子、化工、食品、紡織、家電、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圍繞綠色設計平臺建設、綠色關鍵工藝突破、綠色供應鏈系統構建三個方向,推進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工作 |
《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管理驗收暫行辦法》的通知 |
2018.05 |
規范對綠色制造項目管理驗收 |
關于征集2018年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研究項目的通知 |
2018.07 |
重點支持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機械、汽車、輕工、紡織、電子等行業的工業節能標準,綠色制造體系相關評價標準申報立項 |
堅決打好工業和通信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 |
2018.07 |
利用綠色信貸和綠色制造專項建成一批重大項目。建設百家綠色園區、千家綠色工廠、推廣萬種綠色產品,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企業,加快節能與綠色制造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工作,2020年前完成百項綠色標準。 |
關于中國經濟改革與促進能力加強項目(TCC6)政府綠色機制創新研究——“政府綠色制造管理機制創新”工作任務大綱 |
2018.10 |
開展“綠色制造公共服務提升與政府綠色制造管理機制創新“項目研究 |
機械行業、汽車行業、電器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公式征求意見 |
2018.11 |
機械行業、汽車行業、電器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公示 |
3.地方綠色制造政策體系及優惠政策
3.1地方綠色制造政策體系
為突破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的瓶頸約束,謀求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消耗的和諧統一,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各地都在積極響應工信部的號召,對謀求綠色轉型的制造企業給予了政策上的優惠與幫助。繼工信部發布《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后,多個省市也出臺綠色制造相關政策以加快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等的創建,促進工業綠色轉型。
北京市明確,聚焦五大領域,提升綠色發展水平。按照用地集約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則,結合行業特點,分類創建綠色工廠;推行資源能源環境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資源能源及污染物動態監控和管理。到2020年,累計完成500項左右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建設50個左右能源管理中心,創建50家綠色示范工廠、10家綠色工業園區、10家生態(綠色)設計示范企業、1~2家綠色制造領域的產業創新中心。
湖南省提出,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在推動綠色工廠創建方面,在冶金、有色、化工、建材、機械等重點行業內,選擇一批基礎較好、代表性較強的企業,按照工信部發布的《綠色工廠評價要求》,結合企業現有的節能降耗、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基礎,積極開展綠色工廠創建。2017年,制定、發布并啟動實施《湖南省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先期啟動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創建評估工作,評估確認25家綠色工廠、2家綠色園區,制定2個地方性綠色制造標準。2018年,評估確認25家綠色工廠、2家綠色園區,制定2個地方性綠色制造標準。2019年,評估確認25家綠色工廠、3家綠色園區,制定2個地方性綠色制造標準。2020年,評估確認25家綠色工廠、3家綠色園區,制定2個地方性綠色制造標準。
江西省指出,以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為重點,推動企業工廠按照用地集約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則,開展綠色改造,打造綠色示范工廠。要全面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到2020年,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綠色制造相關標準體系得到貫徹,遴選一批第三方評價機構,綠色評價體系基本建成,全省建成3個以上國家級綠色園區,30家以上國家級綠色工廠,推廣100種綠色產品,創建綠色供應鏈,綠色制造市場化推進機制基本形成,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專業化綠色制造服務機構。
除上述省市外,其他省市也立足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相繼出臺了綠色制造相關政策文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綠色制造重點領域發展目標。為推動綠色制造的發展,普及企業對綠色制造的認識,本文對部門全國各省市綠色制造相關政策文件進行了匯總(詳見表3-1)。
3.2地方綠色制造優惠政策
針對入選綠色制造示范名單的企業,工信部將利用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專項建設基金、綠色信貸等相關政策進行扶持,推動政府優先采購。各地也在積極爭取協調地方配套資金,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項目列入現有財政資金支持重點。
目前,部分省市已發文,明確規定對獲得認定的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企業給予資金獎勵,并在政府采購上給予優先待遇。本文僅針對部分已公開的省、市及自治區優惠政策進行了匯總(詳見表3-2)。
表3-2:部分省/市/自治區針對綠色制造重點項目優惠政策
(數據主要來源于各省、市及自治區綠色制造相關政策文件或官方網站公布)
序號 |
省/市/ 自治區 |
優惠政策注: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單位優惠資金單位為萬元/家,綠色設計產品優惠資金單位為萬元/個) |
|||||||
國家級 |
省級/市級/自治區 |
||||||||
綠色產品 |
綠色工廠 |
綠色園區 |
綠色供應鏈 |
綠色產品 |
綠色工廠 |
綠色園區 |
綠色供應鏈 |
||
1 |
福建省 |
5 (單家企業當年度最高不超過50萬元) |
100 |
200 |
200 |
頒發產品證書 |
<=20 |
<=20 |
<=20 |
2 |
云南省 |
20 |
90 |
150 |
90 |
10 |
60 |
100 |
60 |
3 |
湖南省 |
50 |
50 |
50 |
50 |
30 |
30 |
30 |
30 |
4 |
安徽省 |
50 |
100 |
/ |
/ |
/ |
50 |
/ |
/ |
5 |
廣 西 |
50 |
100 |
200 |
50 |
30 |
60 |
120 |
30 |
6 |
河南省 |
對創建成為綠色示范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的一次性給予200萬元獎勵。 |
|||||||
7 |
江西省 |
1.綠色制造體系建設試點項目計劃分2年安排1000萬元; 2.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創建項目:對2017年度列入示范名單實施補助 3.國家級綠色產品、江西省工業節能產品補助項目:對2017年列入示范名單實施補助 |
|||||||
8 |
河北省 |
1.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名單企業和園區納入現有財政資金支持重點范圍; 2.將優先推薦爭取國家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專項建設基金、綠色信貸等相關政策支持,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 |
|||||||
9 |
浙江省 |
1.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項目列入現有財政資金支持重點,對獲得認定的綠色工廠、產品、綠色園區、供應鏈企業給予資金獎勵; 2.落實綠色產品政府采購和財稅支持政策,引導社會資金積極投入綠色制造領域; 3.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為綠色制造示范企業、園區提供便捷、優惠的擔保服務和信貸支持; |
|||||||
10 |
山西省 |
1.對列入綠色園區創建活動的產業集聚區和綠色工廠創建的企業,國土部門將優先予以土地規劃支持,環保部門要開設綠色審批通道; 2.加大對開展綠色試點城市、創建綠色園區和企業的政府性投入,引導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投向開展綠色制造項目; 3.推進綠色信貸,擴大綠色制造項目信貸規模; |
|||||||
11 |
江蘇省 |
支持綠色企業上市融資,稅收優惠政策,擔保服務和信貸支持; |
|||||||
12 |
四川省 |
1.積極爭取國家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專項建設基金、綠色信貸等相關政策支持我省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2.組織符合條件的行業領軍企業申報國家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資金支持; 3.省級有關專項資金支持綠色制造創建單位實施的重大支撐項目,引導綠色制造咨詢服務機構發展,探索制定綠色制造相關地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及前瞻性重大課題研究; |
|||||||
13 |
貴州省 |
1.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對我省綠色制造投資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的支持,主動爭取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對我省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專項、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專項資金等支持,力爭資金盡快到位; 2.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扶持綠色制造的各項政策措施,各級相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要積極支持生態產業發展,對綠色化改造行動迅速、主導產業突出、聚集效應明顯的園區給予優先扶持; 3.積極落實國家支持節能減排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嚴格執行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探索出臺鼓勵工業節能的綜合價格政策;4.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綠色制造領域,支持融資性擔保機構加大對綠色產業領域的擔保力度; |
|||||||
14 |
湖北省 |
1.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項目納入現有財政資金支持重點范圍; 2.拓展完善綠色產品政府采購、綠色信貸和財政支持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3.鼓勵金融機構為綠色制造示范企業、園區提供便捷、優惠的擔保服務和信貸支持; |
|||||||
15 |
廣東省 |
1.積極爭取國家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專項建設基金、綠色信貸等相關政策支持我省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工作; 2.省節能降耗專項資金將對綠色改造項目給予重點支持; 3.落實綠色產品政府采購和財稅支持政策,引導社會資金積極投入綠色制造領域; 4.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為綠色制造示范企業、園區提供便捷、優惠的擔保服務和信貸支持; |
|||||||
16 |
山東省 |
1.落實《 <中國制造 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 2.綜合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 PPP)、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綠色制造科研開發、試點示范和服務平臺建設; 3.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營造有利于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良好環境。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國家工業轉型升級資金支持; |
|||||||
17 |
內蒙古 |
1.自治區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節能技術改造資金)優先支持自治區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工程項目,積極爭取國家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專項建設基金、綠色信貸等相關政策支持 2.各盟市、旗縣(市)區要積極爭取協調配套資金,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項目列入現有財政資金支持重點; 3.自治區級以上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項目優先列入電力多邊交易范圍予以支持; 4.積極落實國家及自治區綜合利用各項扶持政策,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綠色制造體現建設的積極性; 5.鼓勵金融機構為綠色制造示范企業、園區提供便捷、優惠的信貸支持; |
|||||||
18 |
寧夏 |
1.自治區充分利用新型工業化發展運行專項調控資金、園區低成本化改造資金、產業引導資金和擔保基金等渠道,重點扶持區內企業、 園區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2.優先推薦列入綠色制造示范名單的企業、園區申請國家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專項建設基金、綠色信貸等相關資金支持; 3.申報國家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資金支持必須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4.各地要積極爭取協調地方配套資金,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項 目列入現有財政資金支持重點,對獲得認定的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企業給予資金獎勵,并在政府采購上給予優先待遇; |
|||||||
19 |
上海市 |
1.市經濟信息化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扶持政策,對入選示范名單的單位進行獎勵; 2.相關單位申請工信部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等中央財政專項,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推薦; 3.鼓勵金融機構為綠色制造示范企業、園區提供便捷、優惠的擔保服務和信貸支持。 |
|||||||
20 |
天津市 |
對列入2018年度市級綠色工廠名單的企業,市節能專項資金一次性給予30萬元的資金獎勵,對列入國家綠色工廠示范名單的企業,市節能專項資金給予不超過60萬元資金獎勵 |
|||||||
21 |
重慶市 |
在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中分別給予市級綠色園區、綠色工廠一次性獎勵50萬元、20萬元 |
|||||||
22 |
廈門市 |
獲得國家、省、市級綠色制造示范試點的企業和產品,分別按國家、省、市級給予50萬元、30萬元、2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按照就高不重復原則,已享受下一級示范試點獎勵的,只給予補足本級獎勵數額。以上除已明確補助標準的項目外,其余項目均按照項目投資額不超過10%的比例給予補助,單個項目補助額最高不超過200萬元。 |
|||||||
23 |
青島市 |
按照國家補助金額的50%給予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配套支持 |
|||||||
24 |
合肥市 |
對當年通過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省級綠色工廠認定的企業,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50萬元一次性獎補(對制造強省政策資金補齊補差) |
|||||||
25 |
安慶市 |
1.對獲得省級綠色工廠的工業企業,給予企業設備投資額18%的一次性補助,同一企業設備投資累計補助金額不超過800萬元; 2.對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的工業企業,給予企業設備投資額20%的一次性補助,同一企業設備投資累計補助金額不超過1000萬元; 3.對認定為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的企業,分別給予企業管理層一次性獎補100萬元、20萬元;對認定為省級綠色工廠的,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元; |
|||||||
26 |
蕪湖市 |
支持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對經認定列入創建計劃的企業,按照設備投資額的15%以“貸轉補”方式給予補助 |
|||||||
27 |
六安市 |
對上年度獲得認定為省級綠色工廠的企業,給予30萬元獎勵 |
|||||||
28 |
銅陵市 |
獲得國家和省獎勵的企業不重復支持 |
通過市綠色制造體系認定的工業企業,每戶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勵 |
||||||
29 |
蚌埠市 |
對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產品和省級綠色工廠的企業,推薦申請省“制造強省”政策支持,分別一次性給予100萬元、50萬元和50萬元獎補;市再按照省獎補資金1:1配套獎補 |
|||||||
30 |
淮北市 |
對獲得國家級的綠色工廠、綠色產品(只分種類,不分型號)分別給予一次性獎補50萬元、30萬元;對獲得省級的綠色工廠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元 |
|||||||
31 |
淮南市 |
對新評價為市級綠色工廠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元 |
|||||||
32 |
池州市 |
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產品,分別一次性獎補20萬元、10萬元;對新認定的省級綠色工廠、綠色產品,分別一次獎補10萬元、5萬元 |
|||||||
33 |
宿州市 |
經認定獲得市級綠色工廠稱號的企業,市財政給予10萬元一次性獎補 |
|||||||
34 |
蘇州市 |
對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認證的企業分別給予30萬元、15萬元、15萬元的獎勵,對獲得省級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認證的企業分別給予15萬元、10萬元、10萬元的獎勵,同一企業認證升格給予差額部分獎勵 |
|||||||
35 |
惠州市 |
國家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項目,采取獎勵方式支持,給予50萬/家的一次性獎勵 |
|||||||
36 |
福州市 |
列入國家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示范名單的企業給予獎勵50萬元 |
|||||||
37 |
溫嶺市 |
對列入國家級、省級綠色產品、工廠、園區、供應鏈管理企業名單的,分別獎勵50萬元、30萬元; |
|||||||
38 |
東莞市 |
綠色工廠:獲得認定的企業根據其規模和能效,可以獲得50萬元-200萬元的資金補貼,一般企業也可以獲得60、70萬的資金獎勵 |
|||||||
39 |
馬鞍山市 |
2017年共有12戶企業獲得綠色制造專項資金650萬元 |
4.申報程序
4.1.綠色工廠
綠色工廠需要實現用地集約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廠。根據工廠的實際情況,準備相關證明資料,與按照《GB/T 36132-2018 綠色工廠評價通則》進行自評價,完成自評價報告,聘請第三方評價機構對自評價報告進行指標性評分,并出具第三方評價報告。
申報流程:
(1)省級經信委發布征集通知
(2)企業報名
(3)市、縣工信部門篩選推薦
(4)企業根據《GB/T 36132-2018 綠色工廠評價通則》要求進行自評,編寫自評價報告,也可以聘請咨詢機構進行報告編寫
(5)聘請第三方機構對自評價報告對照《GB/T 36132-2018 綠色工廠評價通則》的指標體系進行評分,并出具第三方評價報告
(6)將相關資料提交到市級工信部門,交由省經信委審批
(7)省經信委將推薦名單報送到工信部
(8)工信部進行評審,并將名單對外公布
4.2.綠色產品
綠色產品的申報需要在工信部對綠色產品的申報制定了綠色設計產品推薦范圍,并且根據工信部發布的對應標準,申報企業完成自評估報告,對自身產品是否符合標準中的基本要求和指標要求進行陳述與舉證。
申報流程:
(1)省級經信委發布征集通知
(2)企業報名
(3)市、縣工信部門篩選推薦
(4)企業根據自身產品對應的標準進行自評,編寫自評價信息表,也可以聘請咨詢機構進行報告編寫
(5)將相關資料提交到市級工信部門,交由省經信委審批
(6)省經信委將推薦名單報送到工信部
(7)工信部進行評審,并將名單對外公布
4.3.綠色園區
企業申報綠色園區需按照《綠色園區評價要求》,準備相關證明資料與自評價報告,聘請第三方評價機構對自評價進行指標性評價,并出具第三方報告。
申報流程:
(1)省級經信委發布征集通知
(2)企業報名
(3)市、縣工信部門篩選推薦
(4)園區管理企業根據《綠色園區評價要求》要求進行自評,編寫自評價報告,也可以聘請咨詢機構進行報告編寫
(5)聘請第三方機構對自評價報告對照《綠色園區評價要求》的指標體系進行評分,并出具第三方評價報告
(6)將相關資料提交到市級工信部門,交由省經信委審批
(7)省經信委將推薦名單報送到工信部
(8)工信部進行評審,并將名單對外公布
4.4.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由龍頭單位牽頭,與其與供應商、物流商、銷售商、終端用戶等組建聯合體,聯合體全體成員單位共同簽署合作協議書,按照綠色供應鏈指標體系完成自評價報告,聘請第三方評價機構對自評價進行指標性評價,并出具第三方報告。
申報流程:
(1)省級經信委發布征集通知
(2)企業報名
(3)市、縣工信部門篩選推薦
(4)園區管理企業根據綠色供應鏈指標體系要求進行自評,編寫自評價報告,也可以聘請咨詢機構進行報告編寫
(5)聘請第三方機構對自評價報告對照綠色供應鏈指標體系進行評分,并出具第三方評價報告
(6)將相關資料提交到市級工信部門,交由省經信委審批
(7)省經信委將推薦名單報送到工信部
(8)工信部進行評審,并將名單對外公布
5.展望
建設綠色制造體系是我國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基礎重點任務。制造企業作為綠色制造體系的中心,正確理解綠色制造項目的優惠政策和申報要求及流程并加以應用,將效益最大化,能減少企業綠色化改造成本,獲得國家認可的綠色品牌效應。
截至第三批綠色制造示范項目公式名單的發布,綠色工廠及綠色園區的目標已完成超過70%,但從公布的名單中綠色產品的開發與目標仍有較大差距。隨著綠色產品的評價標準不斷發布,相信越來越多的綠色產品的將會加入申報行列。同時,各行業協會也制定出臺了行業的綠色工廠標準,如電子信息行業、鋼鐵行業,為整個制造業的綠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綠色供應鏈已經收到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關注,他們也將借此申報契機,全面升級供應鏈上下游,讓更多的中小企業能獲得節能減排補助。
進入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初期的中后段,許多省市仍然給予有力的補貼,支持有基礎的工廠企業進行申報,而地市級的補貼也陸續出臺,越來越多的企業感受到綠色發展對自身的重要性。近期,工信部聯合中國農業銀行加大力度推進金融支持縣域工業綠色發展,增加了工業綠色發展的資金供給,補齊綠色發展短板,培育縣域工業發展新動能,扎實推進縣域工業綠色發展,相信綠色制造體系的申報也會迎來爆發期。